科技教育  
艺术教育  
阳光体育  
健康教育  
师训研究  
在线报名  
党建学习  
声乐启蒙教学中音高感知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0      来源:杨浦区少年宫      作者:徐忠莹

音乐感觉和知觉是音乐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是音乐心理活动的基础。音乐感觉和知觉能力可以简称为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感知能力包含了音乐基本元素的感知能力包括音色、节奏、音高、速度等的感知。在校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学习各种音乐技能的孩子,例如声乐、钢琴、小提琴、二胡、古筝等。无论何种音乐技能的学习,都需通过系统的培养,提升音乐感知能力。本文将以属于音乐感知能力范畴之一的音高感知(音准感)能力培养的方法作为研究对象。

一、问题的提出

在声乐启蒙班中,经常会遇到以下的现象与问题:

第一、对音高、节奏的理性认知不够,无法自主识谱学唱歌曲旋律部分,但能准确模唱音高,并通过有一定规律组合的音高的反复聆听来记忆音高,并准确演唱歌曲旋律。

第二、有一定音乐理论基础、识谱能力,或乐器学习经历,能准确听辨钢琴所弹奏的音高,甚至“说出”准确的唱名,或能自主识谱“说出”准确的唱名,但无法唱准音高。

第三、只能唱准一定范围内的音,音域狭窄,超出范围的音则高不达,低不成。有些学生会在音变高时唱得强一些,音变低时唱得轻一些。在构建音高距离的过程中出现障碍,无法意识到自己演唱的音高是高是低甚至无法辨别音的高低。

分析以上现象与问题,笔者认为其原因除了一些孩子先天对于音高的敏感度弱外,主要是缺乏系统、科学的听觉训练,无法建立准确的音高体系。

因此,尽早地、科学地培养孩子的音准敏感度,培养正确的音高感知及演唱的习惯,构建科学准确的音高体系,对于学习声乐的孩子而言尤为可贵。

二、音高感知能力及其培养的阶段划分

(一)音高感知能力的涵义

音乐感知能力包含了两个不同的活动,即感觉和知觉两个部分。在音乐心理活动中,“感觉”指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人脑的信息加工而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把握,是人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直接反应。“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1]音乐感觉是最为初级的音乐心理现象,也是音乐认知的初步过程。先通过对于音乐要素,包括音高、节奏、速度、音色等的分辨,再由大脑进行判断,从而将信息予以整合,最终通过音乐知觉,获得音乐的整体形象。音乐感知能力是音乐发展能力中所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音高感知能力则是将其予以细化的一种具体地音乐能力。

音高感知能力分为“绝对音感”和“相对音感” 本论文所研究的是“相对音感”的培养方法。

(二)音高感知能力培养的三阶段

虽然,除去先天有音高辨别能力缺陷的孩子,大部分孩子的音高感知能力都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来获得。不过,需要尽早培养,同时借助科学的方法去帮助孩子感觉音高,进而知觉音高,甚至在训练中培养内心听觉的能力。笔者在启蒙阶段声乐教学过程中,将学生音高感知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递进发展的阶段:

1、音高感觉能力培养的阶段

音高感知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应该是培养音高感觉,即能够准确辨别音的高低,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虽然是音高感觉能力并不成熟的阶段,但在这个阶段予以科学地训练,能够有效帮助孩子培养音高感知能力。

2、音高知觉能力培养的阶段

音高知觉能力是建立在音高感觉能力之上的。当学龄前儿童能够感受到音的高与低,音与音之间距离的远与近时,便可介入一些科学有效手段,帮助学生将听到的音高与演唱的音高建立一定的关系。通过反复训练,孩子逐渐达到掌握音高知觉能力的水平

3、音高感知能力培养的阶段

综合培养音高感知能力的最高境界在于培养学生“内心听觉”能力。“内心听觉”亦称“内心音乐听觉”。相对于实际上听到音乐的音乐听觉而言,一种能够回忆或想象在实际上并没有听到的音乐的能力。内心音乐听觉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聆听音乐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2]歌唱教学中常常用聆听、默唱、哼唱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内心音乐听觉。总而言之,先将听到的音用歌唱的方法演唱出来,以便于聆听演唱的音与弹奏音高的高度是否相一致。当听与唱建立了相应固定地关系后,便可将演唱转为内心演唱,用心感受音高。

  1. 音高感知能力培养具体方法

    (一)线条涂鸦法

    声乐启蒙教学中音高感知能力的培养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切莫操之过急。基于音乐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受的特性,幼小年龄的学生要在较短时间内感知音高的变化,感受音与音之间的距离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可以借用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将看不见的音符用线条涂鸦的形式表现出来。

    此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于音高变化的敏感性,属于音高感知能力培养的感觉阶段。可以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将听到的音用线条勾勒出来。初级阶段可以以单音或旋律音程的方式弹奏音高,让孩子在纸上或在空中,用笔或手指涂鸦出音高变化的线条。注意,在涂鸦中要表现出音高的距离,即是方向准确,也需要有较准确的音高距离,同时,要给予学生参考音的基线,以免随意乱画,达不到预期效果。

    当学生能够感受旋律音高之间的距离,并能准确涂鸦出线条时,便可增加音符的数量。特别注意在每一组音中要有侧重点,可以训练音高摸进、根音相同冠音不同时距离的变化、冠音相同根音不同时距离的变化等,变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孩子能力培养的深度。

    在用线条涂鸦法培养学生音高感觉能力的过程中,前期阶段应多用自然音高进行练习,以三度至六度协和音程来练习。在后阶段,可逐渐加入变化音,同时可以加入小二度、增四度、减五度、减七度等不和谐音程来练习,从有规律进行转变为无规律地进行。通过难度以及数量的变化,让学生对音高的敏感度逐渐加强,为音高感知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地基础。

    (二)身体律动法

    身体律动法,主要针对低幼年龄的孩子爱动、好动的天性,通过身体体态的变化感受音高的变化。

     1、集体训练方法

    小字一组a音(la)作为标准音,培养固定音高感觉。在训练前,帮助学生明确音高变化时,身体动作的幅度。例如二度、三度、五度、六度等。通过固定身体律动的幅度,帮助学生在今后歌唱时,用同样的方式去感知音高,并予以反复和固定。切勿随意晃动,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学生坐在合唱台阶,以示标准音。当音符向上进行时,身体逐渐离开座位,反之则下蹲。建议可以用音阶的方式向上或向下进行,通过身体的逐渐站立或下蹲,来感受音高的细微变化。特别注意起立和下蹲的幅度。

    当学生已经能够准确感受半音、全音的变化时,可以加大音与音之间的幅度,如游戏般与学生们一起感受音与音之间的距离。

    2、小组配合训练方法

    以五个小朋友为一组,或视具体情况定人数。坐着同样表示小字一组a音(la),高则趋向站立姿势,低则趋向下蹲姿势。教师弹奏五个音,让学生以一定顺序,用肢体动作表示教师弹奏的音高。其他同学则作为小老师,予以点评。既增进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又能单独观察学生对于音高的敏感度。

    小组练习时先从夸张的线条,即高低差距较远的音高开始训练。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解放自己的肢体,当再次回到间距较小的音高时,学生反而会更仔细地辨别音与音之间的关系,提升音高辨识的敏感度。

    (三)手势辅助法

    当学生能够感觉到音高的变化时,便可加入手势辅助法,培养音高知觉的能力。手势辅助法和身体律动法有相似之处,必须要有标准音高所属的位置。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最容易找到并作为参照物的是他们的肚子,但用标准音小字一组ala)作为标准音高似乎有些过低,不利于动作的变化。因此,可以用另一个标准音小字一组的cdo)作为参照音。

    在知觉培养阶段,不仅是听,更重要的是要唱准音高。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过柯达伊手势,但学生记忆需要时间,用手的高低表示音高对于幼儿而言有更快的效果。

    初期阶段,可以练习各种调式音阶,在大二度、小二度,即全音和半音的演唱中,要用双手作提示。全音则是如同一格格台阶往上或往下进行,半音则用另一只手贴近行走的手,告诉学生两个音要靠得非常近,此时,幼儿演唱时便会十分谨慎地对待这些靠得十分近的半音。

    手势辅助法同样可以在练习视唱时运用。第一遍,教师以慢速弹奏视唱练习,另一只手比划音的高低,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的走向以及间距。如果用身体律动法在视唱中练习则不利于音准的提高,同时不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演唱的音高和听到的音高之间的关联。细小动作反而能够帮助学生安静聆听,建立唱与听之间的关系。当学生的演唱有不足时,可以用手掌的微微上抬或微微下沉来示意学生演唱的音高如何更好地靠拢听到的音高,同时结合发声方法的训练,唱准音高。

    (四)视唱练耳法

    音高感知能力培养的方法有很多,在声乐启蒙教学中,不可放松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渗透。方法再多,都需要和音乐理论相结合,才能在学龄前学生的大脑中建立更立体的音高概念。

    听辨的过程可以由单音开始,结合线条涂鸦法和身体律动法,通过听辨感知音的高度。接着,可以哼唱出所听到的单音,用手势辅助法帮助学生感受演唱的准确度。单音听辨后可以进入旋律音程听辨和短小旋律听辨阶段。任何一种听辨练习,对于演唱音高是否准确都要尽可能严苛对待,不能得过且过。

    听辨时,可以同时介入五线谱的教学,教师在五线谱上写上听到的音高。将听到的音高与五线谱上的单音相关联,让无声的五线谱上的音符变成有声的音高。不断反复后,学生将会有较好的内心听觉。这种能力的培养在演唱视唱练习时会有明显的体现。在通过单音、旋律音程、短小旋律听辨练习的学生与新插班学习的学生比较中可以发现,经过训练的学生在视唱演唱时可以依靠内心听觉主动去感受音的高度,而没有接受系统训练的学生则无法主动感受音与音的高度,需要借助钢琴的帮助。即使认识五线谱,在演唱时也出现音不准的现象。

    有效地运用视唱练耳法十分利于学生建立内心听觉,培养学生内心音乐听觉的能力。因此,即使低幼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难度较大,短期内效果不明显,但仍然要坚持教授,不断反复训练后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词典》. 缪裴言 章连启 汪洋 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2012年1月第一版

    2、《对音高感因素的探究》. 王骊骊. 《黄河之声》. 2011年第7期

    3、《谈绝对音高感和相对音高感的心理机制及其培养》. 张云良. 《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年第4期